「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是在1986年1月28日發生的美國載人航天項目重大致命事故,「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起飛73秒後解體,七名航天員全部遇難。任務代號「STS-51-L」,是「挑戰者號」軌道器第十次和航天飛機第25次飛行,乘組原定部署通信衛星並在軌道飛行期間研究哈雷彗星。協調世界時16點39分,太空船在距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不遠的大西洋上空解體。

事故原因是用於密封右側固體助推器的O形環失效,橡膠彈力因發射時創歷史新低的氣溫受限,O形環密封效果大打折扣。航天飛機起飛後不久高溫燃燒氣體泄露並燒穿旁邊的燃料外儲箱,進而導致右側固體助推器末端部件脫離和外儲箱結構故障。太空船爆炸後,包括乘組艙在內的整個軌道器在氣動力下四分五裂。
當局經三個月搜尋在海底找到乘組艙及航天飛機其他部分。乘組喪生的確切時間無從考證,確信「挑戰者號」解體時部分人員尚未死亡,但軌道器設計根本沒有逃生功能,乘組艙以終端速度沖向海面,如此猛烈的撞擊下根本不可能倖存。
事故導致航天飛機計劃中斷32個月,羅納德·里根總統成立羅傑斯委員會調查。委員會譴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組織文化和決策過程導致事故。早在1977年就有測試數據表明固體助推器的O形環可能引發致命缺陷,但航空航天局和生產固體助推器的賽奧科都沒有採取有效措施。航空航天局管理人員對工程師警示低溫發射風險置若罔聞而且不向上級匯報。航空航天局事後成立安全與任務保證辦公室負責解決安全問題,商用衛星由原來的載人軌道器部署改為一次使用運載火箭發射。聯邦政府1986年批准建造「奮進號」航天飛機接班,1990年建成並在兩年後首飛。航天飛機任務從此採用重新設計的固體助推器,乘組在飛升和再入期間需着壓力航天服。
發表迴響